-
【霞山区招商】湛江霞山高级润滑油项目竣工助力产业升级新动能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湛江市霞山区迎来工业发展新里程碑。2024年,鸿达10万吨/年高级润滑油调和项目一期正式竣工,标志着区域石化产业链深化升级。该项目作为重要招商引资案例,将有效提升霞山区高端制造业集群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竣工仪式上,相关领导出席见证,凸显其战略意义和区域影响力。这一举措为湛江市临港工业注入活力,加速产业融合与创新驱动。 一、项目概况与技术特色 该项目位于湛江市霞山区临港工业园,总占地面积65亩,采用分期建设模式。2024年竣工的一期工程,重点打造高级润滑油调和生产线,融入现代化智能工艺,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际标准。调和技术基于环保高效原则,通过优化配方和自动化控制,减少能源消耗与排放,顺应绿色石化发展趋势。项目分期布局体现了战略前瞻性,一期投产后可快速释放产能,为区域供应链提供支撑,二期建设将同步启动,以构建完整产业生态链。这一设计不仅强化本地石化基础,还响应国家制造强国战略,推动高端化工产品国产化。 二、经济与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投产后,预期带来多重经济效益,包括促进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和就业机会创造。一期工程通过技术创新,可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例如联动物流、研发等领域,形成集群效应。弱化数据描述下,项目预计新增可观产值和税收贡献,助力湛江市税收结构优化。同时,二期扩容规划将进一步放大效益规模,整体提升产业附加值,为区域可持续增长提供引擎。社会层面,项目新增多个岗位,聚焦技能人才培养,结合霞山区产业政策,打造产城融合典范。此外,该项目强化风险管控体系,确保生产安全与社区和谐,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担当。 三、区域发展背景与规划 从2017年起,湛江市霞山区系统推进“三大抓手”和五大产业发展计划,临港工业园作为核心载体,聚焦石化、资源深加工与现代物流三大主导产业。政策协同下,园区扩能增效取得显著成果,工业经济持续攀升,2024年项目竣工恰逢其势。霞山区通过招商引资精准布局,引进高端项目如鸿达润滑油,补齐石化精细化工短板,强化产业链韧性。区域规划强调创新驱动与绿色转型,引导企业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减少环境影响。未来,霞山区将继续深化产业升级路径,依托港口优势拓展国际市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节点高地。 四、产业联动与未来展望 项目竣工为湛江市石化行业注入新活力,未来将加速产业链整合,例如与汽车制造、机械工业形成协同。二期建设计划已列入年度工作重点,预计投产后整体效益可期,推动技术创新与国际接轨。长远看,该项目示范作用将吸引更多投资,培育产业生态圈,支持霞山区打造高端化工产业集群。湛江市以此为契机,深化改革开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全国工业高质量发展树立标杆。
2025-07-27
-
【霞山区招商】湛江新城地表水源水厂项目启动建设
新年伊始,湛江市在民生工程领域再发力。,总投资额显著的湛江供水一期工程25万立方米/日水厂正式开工,标志着当地在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提质升级上迈出关键一步。该项目作为地表水源综合利用的里程碑工程,旨在优化城市供水格局,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支撑。 一、工程背景与战略部署 2017年,湛江市政府将50万立方米/日供水工程纳入年度十大民生实事清单,分两期推进。首期25万立方米/日项目选址霞山区县道X669北侧,依托地表水源替代长期依赖的地下取水模式。近十年湛江主城区人口增幅超30%,工业用水需求年均增长12%,原有霞山及开发区地下水厂已无法满足发展需求。2018年初重启该工程,通过省级财政拨款与地方专项债协同融资,突破技术瓶颈与资金制约。 二、技术革新与生态保护双重突破 项目采用"预臭氧+强化混凝+炭砂滤池"三重净水工艺,同步建设智慧水务监测系统。设计团队参考了珠三角地区先进水厂经验,针对湛江水域季节性藻类问题增设生物预警装置。据工程建设方透露,该项目投产后可减少日均12万吨地下水开采量,缓解霞山区地下水位年均下降0.8米的风险,并消除供水管网末梢压力不足导致的片区停水问题。 三、区域协同发展效益凸显 霞山新水厂建成后将与赤坎调峰水厂形成双核供水体系,覆盖湛江主城区85%的用水需求。特别对临港工业园、空港经济区等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形成保障:巴斯夫湛江基地、宝钢湛江钢铁等企业扩产计划均需新增日均5万吨工业用水。水务部门测算显示,地表水源置换工程可使企业用水成本降低18%,减少水资源税支出。 四、民生保障长效机制构建 工程建设期间配套推进老旧管网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在霞山片区更新铸铁管道42公里。新建水质检测中心配备液相色谱质谱仪等设备,实现对108项指标的实时监测。市疾控中心参与的饮用水安全研究显示,地表水源经深度处理后浑浊度降至0.1NTU以下,水质达标率将提升至99.97%,彻底解决部分区域"黄水"问题。 五、绿色基建引领可持续发展 水厂设计中预留光伏发电装置安装空间,规划在沉淀池顶棚部署1.2兆瓦太阳能板。污泥处理系统采用热干化技术,使出厂废渣含水率从80%降至30%,年产出营养土原料可达1.5万吨。该模式入选省级绿色基建示范项目,为粤西地区水务系统低碳转型提供样本。 随着施工机械的启动,湛江供水新纪元已拉开序幕。这项承载着六十载供水发展史的重大工程,正在改写城市"水困局"的历史。未来依托西江引水工程二期,湛江供水体系将形成地表水为主、应急地下水为辅的战略储备格局,为城市扩容提质注入持久动能。
2025-07-24
-
【霞山区招商】霞山区税企联动优化营商环境 助力建筑房地产行业稳健发展
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提质增效,霞山区国税地税部门近日联合召开建筑房地产行业专题座谈会,通过政策宣讲解读、问题研判分析、意见双向反馈等机制,构建"政策直达—诉求直通—服务直享"的税企协作新格局。会议聚焦行业税制改革痛点,强调以精细化服务助推企业转型升级,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精准推送破解行业涉税难题 2024年霞山区税务部门针对建筑房地产行业营改增政策执行中的共性疑虑,系统梳理土地增值税清算、跨区域项目预缴等12项高频业务操作指南。通过制作政策图解手册、开展"云课堂"直播培训等方式,实现辖区167家相关企业宣传全覆盖。会上特别解读了装配式建筑税收优惠、城市更新项目契税减免等新政策,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税收红利。 二、多维度把脉行业现存发展瓶颈 通报显示,当前霞山区建筑房地产行业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部分企业财务核算体系与增值税税制匹配度不足,跨区域经营项目税款分配存在争议,以及精装房销售成本归集标准不统一。对此税务部门建立"行业健康度评估模型",联合住建部门动态监控项目开发进度与税款缴纳关联性,2023年已化解3起重大涉税风险争议。 三、构建"三位一体"协同共治机制 税务系统将强化与自然资源、银保监等部门的协作:共享土地使用权出让信息实现契税源头管控,依托"银税互动"平台为诚信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同步推行"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对A级纳税人开通绿色通道,对存在异常指标的企业实施"体检式"辅导。2024年计划开展10场专项政策辅导会,建立20个重点企业直联点。 四、企业建言献策共绘发展蓝图 与会代表提出建立行业税收政策咨询专家库、开发智能化税款计算工具等17条建议。针对土地增值税清算周期长的问题,税务部门现场回应将压缩审核时限至30个工作日内,并试点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扣除凭证线上核验。多家企业表示将组建税务合规专班,主动适应税制改革要求。 此次座谈会标志着霞山区税收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协同共治"深度转型。下一步,税务系统将以"政策落实提速、诉求响应提质、精细服务提档"为目标,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助力建筑房地产行业行稳致远。
2025-07-23
-
【霞山区招商】借鉴绿色发展经验推动霞山港产城联动发展
霞山区近日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召开专题会议,强调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对接国际先进经验,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会议提出要借鉴丹麦绿色发展模式,结合本地港口资源和产业基础,构建港产城融合新格局,为湛江市建设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增长极提供支撑。 一、锚定绿色发展目标强化顶层设计 会议强调,霞山区需立足湛江市“一通道、一港区、一示范”战略布局,将生态优先理念贯穿发展规划。参考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模式,探索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推动临港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绿色化改造。2023年霞山区已启动编制《港产城联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到2025年单位GDP能耗下降15%的约束性指标。 二、聚焦港口优势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依托湛江港40万吨级航道优势,霞山区正加快构建“前港-中区-后城”空间格局。2024年将重点推进智慧港口建设,同步发展新能源船舶配套、冷链物流等产业。借鉴丹麦风电产业发展路径,计划在东海岛布局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目前已引进3家核心零部件企业入驻临港工业园区。 三、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发展瓶颈 针对土地资源紧张等现实问题,霞山区探索“飞地经济”合作模式,与相邻县区共建产业转移园区。2023年第四季度出台的《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十条措施》,对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给予最高20%的补贴。建立跨部门联席审批制度,将项目落地周期压缩至45个工作日内。 四、强化党建引领夯实发展保障 严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霞山区开展“党建+项目”双促行动,在重大工程一线设立临时党支部。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2024年已对12个重点项目开展专项督查,推动解决征地拆迁等难题23项。实施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分批次组织经济部门骨干赴长三角地区考察学习绿色园区建设经验。 当前,霞山区正以申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契机,推动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各领域。通过建立政企银协同机制,首批已落地绿色信贷项目8个,总规模达7.6亿元,为港产城联动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7-23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